首页 >> 动态

世界视点!黄河时评|“多给予少索取”,山东在希望的田野上献舞时代

2023-07-02 12:12:29来源:新黄河客户端

“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,对农村要多给予少索取,最好是不索取。”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《对话》栏目采访时,山东省委书记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武的这番讲话赢得了现场的阵阵掌声。


(资料图片)

由省委书记作为主嘉宾,山东5个市、16个县、27个乡镇、22个村四级共70位党组织书记一同走进了《对话》栏目“经济新担当”系列节目的镜头当中。6月18日,栏目组来到山东,深入沂蒙革命老区,在风景如画的临沂市沂水县院东头镇西墙峪村进行了现场录制。节目讲述了五级书记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秘诀,一幅山东倾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生动图景徐徐展开。

1978年,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—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登上历史舞台;1982年1月1日,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,明确指出包产到户、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,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始在乡村吹响;2021年,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,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,12.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;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加快建设农业强国,扎实推动乡村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振兴,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”第一次被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。

当代中国的伟大变革孕育自乡村,发展成果更应反哺乡村。

前些年,一些地区轰轰烈烈上马乡村项目,招商引资、资本下乡、飞地型产业连珠而至,机器轰鸣声后依旧是农民的迷茫和失落。究其原因,还是在于外界和乡村的“水位落差”造成的“水土不服”,未能因地制宜的谋划让新型产业与原有产业难以衔接,农民站在第一产业的台阶上只能对着日新月异的二三产业望洋兴叹,所需和所给不对等是问题关键。

如何让所给予的就是农民心里想的,山东已经给出了答案。

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,其禀赋优势不可谓不丰厚,山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20年在全国率先突破并保持在万亿元以上,2022年,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.2万亿元,稳居全国首位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110元,同比增长6.3%,增速连续多年“跑赢”城镇居民。如何说产业融合在山东展现出了强大的化学反应,那么山东的化学公式就是新与勤。

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就是要从过去走向未来,农业现代化无疑是必经之路。节目现场,主持人展示了山东乡村振兴的三样展品,代表第一产业的麦穗,代表第二产业的挂面,代表第三产业的民宿。三样展品的背后,是山东通过五级书记接力奔跑、人才支撑、企业队伍、科技赋能、精神文明、信贷减免等等综合发力的直接产物。比如令全国瞩目的寿光模式,已经从种菜售菜的层级跃出,通过产业融合向外输出技术人才,以点带面推动全局转型发展;菏泽通过紧抓电商风口,带动全市57万群众增收致富,尤其是通过产业融合发展的牡丹深加工产品达到11大类、260余个,并成为世界上牡丹种植面积最大、品种最全、产业链条最长的栽培、科研、加工、出口和观赏核心区。

充满活力的同时又能稳定有序,这是齐鲁大地重科学、重规律、重民意的生动写照。

“乡村振兴的最终场景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”,唯有肩负起着为长远发展计、万代子孙谋的恢弘使命,把心贴在黄土地上,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留下他们发自内心的欢笑和幸福,才是给这个时代最好的献礼。

新黄河特约评论员:李明 编辑:孙菲菲

关键词:

相关新闻